為什么美國大學要“浪費”兩年時間學通識?
日期:2024-08-06 16:47:36 閱讀量:0 作者:潘老師現(xiàn)如今美國大學普遍實行通識教育的模式,課程包含人文、社會和自然三大領域的知識。為什么美國大學要“浪費”兩年時間學通識?今天就給出大家答案。
美國大學為什么要“浪費”兩年時間學通識?
通識教育會使不同學科、不同專業(yè)的學生擁有革命般的友誼,因為通識課程給了學生們一個打破年級及專業(yè)的限制,一起學習的機會。
所以,在上這類課程的時候不要奇怪身邊坐著的同學來自于哪個專業(yè)和學科,很有可能你會在上課時遇到學習犯罪心理學的大四學長。
此外,這樣的設置不會過早的強迫學生們定型。學生們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能充分接觸到各個學科,對于各個學術領域也都會具備基礎知識,從而提升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,然后在大三的時候,可以根據(jù)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未來的就業(yè)方向來決定自己的專業(yè)。
通識教育對“雙申黨”的挑戰(zhàn)
通識教育體現(xiàn)在具體的實操上就是美國大學設置的通識課程——General Education(GE)。有很多同學在把英美院校做對比的時候會表達出對“通識課程浪費兩年時間”的擔憂,但根據(jù)我們的經(jīng)驗,比所謂的“浪費時間”更容易難住雙申黨的其實是通識教育對于“文理兼修”的要求。
通常來說,GE會分為這么幾大類——
自然科學與實驗、社會與行為科學、人文與藝術、語言、數(shù)理邏輯推理、寫作與批判性思維。
看到這里,IB體系的同學應該已經(jīng)感覺到一絲熟悉了,沒錯,這種選擇模式意味著你一旦有偏科現(xiàn)象,就會非常痛苦。而很多中國學生恰恰會有偏科的問題,尤其是主申英國的同學,英國的申請要求不需要全面開花,專攻某一個專業(yè)即可,所以有大量偏科(尤其是偏理工科)的學生,他們往往會非常頭疼于人文類課程和寫作類課程。
不過,不同學校對于GE的必修要求是不同的,有些學校對文科類要求很重,而在理工科院??赡鼙戎鼐蜁容^輕一些,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——
?? 偏理科生黑榜:哥倫比亞大學
以必修課多聞名,哥大特色的核心課程(core curriculum)包括——一年的當代文明(CC),一年的文學與人文(Lithum),音樂與人文(Musichum),藝術與人文(Arthum),兩門全球核心課程(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文課程,比如東亞研究),兩門體育(需要通過一個游泳測試),兩個科學要求,還有一門科學研究課,一門大學寫作課。
(詳細要求可戳?https://undergrad.admissions.columbia.edu/academics/college/core)
僅看課程列表就已經(jīng)可以感受到文科類課程的比重是非常大的,對于偏科理工科的同學來說,哥大的核心課程基本上可以用“魔鬼”來形容。
? 偏理科生紅榜:麻省理工學院
MIT的GE共有六大類,其中科學核心課程(Science core)、實驗室要求(Laboratory requirement)和REST要求(Restrict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quirement)對理工科學生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困難,剩下的三大類:
? HASS要求:只要求選修3-4門人文、藝術和社會科學科目(選擇非常豐富,其中還不乏有計算機和社會、科學技術和社會這樣的理工科專業(yè)與社會科學的融合課程);
? 溝通要求:四門溝通密集型課程,其中至少兩門與專業(yè)相關(也就是可以四門都與專業(yè)相關);
? 體育要求:至少四門體育課。
(詳細要求可戳?http://catalog.mit.edu/mit/undergraduate-education/general-institute-requirements/)
對比同為全美排名第二的哥大,MIT的GE要求理科生看了真的夢里都笑醒啦!
通識課程雖然不是專業(yè)課,重要程度卻完全不亞于專業(yè)課,如果不能完成GE課程的要求,即使專業(yè)課全A,也無法拿到畢業(yè)證。所以我們在進行school research的時候,也應該把GE要求作為一個重要項去考察。
什么是通識教育?
現(xiàn)如今美國大學普遍實行通識教育的模式,課程包含人文、社會和自然三大領域的知識,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,通過前兩年的學習,廣泛的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,從中找到自己的學術興趣。
然而,通識教育并非起源于美國,而是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,指的是非專業(yè)性、非職業(yè)性的高等教育。
通識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(yǎng)人的整體素質,而并非某一領域的專業(yè)技能,強調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(yè)知識,重視培養(yǎng)人的思維方法以及洞察力,強調對不同文化的了解,同時也重視學生情志的培養(yǎng)。
自20世紀開始,通識教育才逐漸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。P.S.補充一點,隨著我們國家推動素質教育政策,上世紀90年代,中國很多大學開始借鑒美國的經(jīng)驗,推行通識教育計劃。
美國大學奉行什么樣的通識教育?
在大多數(shù)人的理解中,大學的課程只有專業(yè)課和選修課之分。選定一個特定的專業(yè),然后學習領域內的知識,比如持續(xù)不斷地學習工程類、商科類、計算機類的知識等等。但這樣地操作就有可能導致學生盡管很好地掌握了這些專業(yè)知識,但卻因學術分科太過專門、知識被嚴重割裂等問題,致使他們無法順利地與社會接軌。
為了避免該情況的發(fā)生,這時,通識類課程應運而生。
一般,美國的大學課程設置分成了三類:
專業(yè)課「major requirement」
選修課「elective course」
通識教育課程「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」
這就意味著即使你選擇了工程類的專業(yè),但你依然需要同時學習文學、英語、社會科學等科目,而這類課程即為通識課程,目的在于打造系統(tǒng)化、全面發(fā)展的人才。
通識教育體系設有什么課程?
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分類,但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基本上可以劃分為9大類:
寫作:主要教授學術類寫作的基本綱要,包括如何立論點,引論證,找證據(jù),得結論等。
專業(yè)寫作:教授更高級的寫作技巧,常常與專業(yè)課相結合,提升學生在專業(yè)領域方面的閱讀和分析能力,從根本上避免了空有一肚子知識,但沒有整合和分析寫作的能力。
西方文化研究:涉及歐美的文化和歷史,對于美國人和留學生來說,不管從事什么行業(yè),總得知道腳下這片土地的由來吧。
少數(shù)文化:指的是非西方文化的研究,包括亞洲、非洲、大洋洲等等。
人文與藝術:這類的課程通常比較靠近藝術方面,涉及面很廣,比如音樂史、作品賞析、文學作品研究等等。
語言:大部分學校會開設各個語種的課程,常見的有法語、德語、西班牙語、日語等等。
數(shù)理邏輯:偏理科方向,涉及數(shù)學、物理、編程、統(tǒng)計學等方面的專業(yè)知識。
社會與行為科學:包括心理學、人類研究、經(jīng)濟學、社會學等學科。
自然科學與技術:涉及物理、化學、生命科學、天文地理等大方向的內容。
可以看出,部分學科是交叉的,而且與其他專業(yè)課知識相重合。
P.S.在美國大學的實際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中,liberal education 和 general education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兩種不同的課程。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以人文素質為目標的教育,即自由之人所需要的智識能力和素養(yǎng),所以 liberal education 可以譯為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;而 Liberal Education 是 general education 的一部分,即最靈魂部分。文理學院就可以說成是提供的博雅教育,而哈佛、哥大、芝大等推行的就是通識教育,不適合說成提供博雅教育。
美國本科通識的主要特點有:
1、美國本科通識教育強調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,希望學生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消化知識,由于大部分美國本科學校采取小班教學,班級人數(shù)少利于老師有效的指導學生,學生因為也能得到更多的訓練;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安排學習和研究時間,自主選擇學習題目。
2、美國本科通識教育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,美國通識教育強調寫作的反復訓練,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CEO認為經(jīng)過通識教育的畢業(yè)生有著更強的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。
3、美國本科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對全球文化、非本土文化的理解,目的使學生具備更開闊的全球視野,提供處理問題和看待文化的新視角、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