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本推薦信大忌!這5類推薦信招生官看了直打瞌睡!
日期:2024-11-18 12:36:33 閱讀量:0 作者:趙老師在申請美國本科的過程中,你的推薦信無疑是最能吸引招生官眼球,也是他們最為倚重的材料之一。
這份來自你的輔導員或高中老師的“第三方證言”,承載著對你能力、品質及潛力的全面背書。
多數(shù)頂尖美國大學,如常春藤盟校等,均要求至少三封推薦信:一封源自你的高中輔導員,其余兩封則需出自你核心學科(如數(shù)學、英語、自然科學、人文社科、外語)的授課老師,尤其是那些在你11或12年級時與你有著深入交流的導師。
一封出類拔萃的推薦信,如同為你的申請材料添上點睛之筆,使招生官對你的認知更加豐滿、立體。然而,遺憾的是,多數(shù)推薦信往往流于表面,缺乏深度,讀完之后,招生官可能仍是一頭霧水,甚至感到索然無味。
那么,哪些推薦信會讓招生官瞬間失去興趣呢?以下五大類推薦信,可要千萬避免:
空洞的宏大敘事
何為空洞的宏大敘事?耶魯招生官曾舉例說:
“Steven是我教過的最優(yōu)秀的學生之一,他充滿活力,前程似錦,既有強烈的成功欲望,又具備非凡的才華?!?/p>
這樣的推薦信,雖然看似溢美之詞,實則空洞無物,缺乏具體事例的支撐。就像GPT生成的模板,換個人名也照樣適用。
與之相反,優(yōu)秀的推薦信應當包含實質性的案例,如學生出色的學術論文、研究項目等,甚至可以通過講述一些個人小故事來增加推薦信的趣味性和可讀性。
平庸品質的堆砌
喬治城大學在推薦信指南中明確指出:“推薦信應避免強調學生的守時或閱讀能力?!?/p>
言下之意,這些品質是優(yōu)秀申請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,招生官更期待在推薦信中看到獨特且突出的品質。
MIT招生官也曾分享過一個反面案例:“Jen是我高三物理班的學生,她是個好學生,通過努力,對物理有了很好的理解?!?/p>
這樣的推薦信雖然措辭正面,但并未真正深入挖掘候選人的特質。勤奮和誠實守信固然值得贊賞,但在美國頂尖大學的申請者中并不罕見。
如果非要贊美這些品質,不妨像耶魯招生官舉的正面例子那樣:
“Jenna總是讓我保持最佳狀態(tài)。她在學習美國歷史之前,就主動參加了預測試并通過了。
她經常閱讀、研究,課后也留下來鉆研復雜的想法。這樣的學生,不僅讓我成為了更好的老師,也讓我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?!?/p>
活動羅列的堆砌
如果推薦信只是單純地羅列你課外活動列表上的內容,那么這封推薦信的參考價值將大打折扣。因為推薦人只是在重復招生官已知的信息而已。
優(yōu)秀的推薦信應該提供課外活動的新視角和新信息,比如這些活動在學校社區(qū)中的重要性、學生對活動的投入程度以及他們是否通過活動改變了學校環(huán)境等。
耶魯招生官曾舉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:
“Jessica主動承擔起讓學校更加緊密聯(lián)系的責任。她邀請?zhí)悄虿<液惋L濕病專家來學校與學生交流;她還策劃了職業(yè)日活動,邀請了六位演講者,包括外科護士和火箭科學家。”
這樣的描述,不僅展現(xiàn)了Jessica的領導力和組織能力,還突顯了她對學校和社區(qū)的貢獻。
以量取勝的誤區(qū)
有些學生試圖通過增加推薦信的數(shù)量來提升自己的申請優(yōu)勢,然而耶魯大學招生官對此并不買賬。
他們認為,推薦信貴精不貴多,“以量取勝”并非明智之舉。如果非要增加一封推薦信,招生官建議可以選擇非學科導師、研究導師或者同學/朋友等能提供新信息的推薦人。
耶魯大學特別看重推薦信中展現(xiàn)的學生與同齡人的互動情況。他們希望招收那些善于與他人合作、向他人學習并在課堂上支持他人的學生。這樣的人更符合耶魯?shù)男@文化,也能為耶魯社區(qū)帶來積極的影響。
名人推薦的誤區(qū)
不少學生和家長誤將名人推薦與牛推混為一談。牛推指的是對推薦人非常了解的某一學術領域的大牛所寫的推薦信,能深入闡述你的過人之處。
而名人推薦則往往流于形式,因為推薦人可能并不熟悉你,寫的信中很少談及你的具體表現(xiàn)。這樣的推薦信不僅無效,還可能引起招生官的反感。
例如,中國某金融高層曾請拜登為其子女寫推薦信,但結果并未如愿。盡管手握拜登的推薦信,他的子女仍被布朗大學和喬治城大學拒絕。西北大學校友面試官甚至吐槽拜登的推薦信“對推薦人沒有一點有價值的話要說”。由此可見,名人推薦信并非萬能藥。
所以,一封好的推薦信應該包含實質性的案例、突顯學生的獨特品質、提供課外活動的新視角和新信息、避免以量取勝以及警惕名人推薦的誤區(qū)。只有這樣,才能讓你的推薦信在眾多申請材料中脫穎而出,贏得招生官的青睞。
美國TOP20官網(wǎng)推薦信要求